闽北日报 2003年09月19日 久旱未雨的武夷山,终于在9月14日晚10时许,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下了一场透雨。巧的是,这场雨下在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先生应邀到新设立的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区演讲,朗诵自己的诗作《雨声说些什么》之后。当地人说,是余光中先生的诗给人们带来了喜雨。
提起余光中,人们耳熟能详。他以一首《乡愁》蜚声海内外,催发起无数海外游子思归的泪雨愁绪。其文学生涯近五十年,著作近五十部,除现代诗与评论文章外,并以抒情散文知名于世。
余光中此行是应省文联、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等联合主办的以他作品为主题的“2003年海峡诗会”之邀而来,也是他阔别故土半个多世纪首次福建之行。武夷山是他参加“海峡诗会”系列活动的第二站,余光中先生于9月14日下午抵达,同行的有其夫人范我存,以及参加“海峡诗会”的海内外30多名作家、学者。
14日晚8时30分,南平师专武夷山校区大礼堂里,鲜花和骤雨般掌声迎来了鹤发童颜、双目睿智的余光中。容纳一千多人的大礼堂,过道与大门外都站满了人,一睹这位乡愁诗人的丰采姿容,聆听其精彩的演讲,在场的除了上千名师生,还有来自周边县市以及武夷山当地学人。他以站立的姿式在台上作了近两小时的讲说,结合自己的经历,提醒广大学子要学好母语中文和英语等语种。磁实的声音加上时有的妙论,使现场掌声不断。讲到兴起时,闷热让他脱下外衣,缘于此,他在朗诵自己的诗作时选择了《雨声说些什么》这首诙谐、童趣的小诗。当他登上回住地的汽车,窗外已是电闪雷鸣,大雨如注。
15日上午,在省作协领导和南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陈毅达、武夷山市文联主席赵勇陪同下,他兴致勃勃来到云窝,边看边询问正在修建的紫阳书院。沿富有诗意的通幽曲径抵天游峰脚下。赵勇问,你能爬得上去吗?余光中朗声说:“你上到哪儿,我也上到哪儿。”
天游峰是武夷山景区“第一峰”,海拔400多米,峰不高却有高峰之险。入秋的天气不太热,却闷得让人气喘。在众人的护送下,余光中踩着结实的步履沿蹬道而上,走在前头,同时饱览“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丽风光。路上还不忘身后的夫人,时不时回头关照,伉俪情深,由此可见一斑。他走到半山腰,面对回音谷呼喊一声“呵”,众人用他的诗句应和“山也知道,水也知道”,情趣回荡山间。
登山途中,他不但举步稳健,衬衫不湿,而且不时与人交谈。他忽然问:“一人爬山九人扶,结果是怎样?”众人纷纷猜测,不得要领。他笑着说:“十人一起坠下山谷。”登到一陡峭处,他回头望脚下的游人,风趣地说:“从这里看下去,都是秃头。”众人哄笑。当然,他没忘了立身之本的文学,在听赵勇关于武夷山人文解说之余,谈到了但丁、李白等古今中外文学掌故,他说他喜欢李白,李白的浪漫开阔我的思路。沿后山下山时,他对上山容易下山难有这样的解释:“上山是跟土地公拔河,下山是帮土地公拔河。”欢声笑语,风趣连连。
15日下午,余光中一行踏上竹筏,畅游九曲溪。夜里,他与海内外文朋诗友谈诗论道至子夜方休。
16日上午11时许,余光中一行将乘班机前往厦门。行前,余光中先生留赠给武夷山八个字:“九曲活水,千仞灵山”。(胡增官)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