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行李堆满客舱,成批行动不便的老人、无人陪伴儿童或小学生被安排在同一航班上,甚至将他们中的一些人安排在紧急出口处,人们对此熟视无睹。然而,这些现象却是严重的安全隐患。是谁造成这些隐患?谁又应该为此负责? 一个航班上竟然有十四位轮椅旅客 去年夏秋间,广州白云机场塔台曾收到空中呼叫地面保障服务部,告知某航班上有14位轮椅旅客(其中有6位不可以独立行走)需要轮椅服务。在业外人士看来,这只是一件小事,没有意识到这其中隐埋的客舱安全问题。按照国际民航组织、FAA的有关规定,飞机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做出紧急撤离行动,在陆地撤离时必须在90秒内完成机上所有旅客和机组的安全撤离,并迅速远离机体150米外;在水上撤离时必须在120秒内完成。我们设想,如果这14位轮椅旅客的航班遭遇紧急撤离,其撤离速度可想而知。在国际民航运输有关病残旅客乘机原则中,对行动不便者的运载有明确规定,每一航班的每一航段限载两名不能独立行走的旅客或五名行动困难者。既然国际民航运输规则已有明文规定,为何在一些航班上还是发生超载这类旅客的现象呢? 经济利益高于客舱安全? 限制性旅客除了轮椅旅客之外,其中还包括行动不便的老人、盲人、伤残病人、无人陪伴儿童等。在国际民航运输有关规定中,对类似的旅客运载也有明确的规定:大型宽体客机不能超载10名无人陪伴儿童,中型客机不能超载5名无人陪伴儿童,小型客机不能超载3名无人陪伴儿童;行动不便的老人不能超载5人;盲人及伤残人不能超载3人。但屡屡有航空公司为经济利益而忽视客舱安全,时有违反国际民航运输规则的事情发生。在某航班上,笔者曾见过一架只能容纳150多人的小型飞机上竟然有60多位行走颤颤微微的老年旅客,而一宽体客机上载有69名15岁以下的少年团队。在客舱安全管理规定中,一排不允许安排两名以上的限制性旅客,紧急出口处不得坐限制性旅客。可是,在这两个航班中这些旅客几乎都集中安排坐在紧急出口附近。万一出现飞行意外,后果不堪设想。紧急出口不得安排限制性旅客早有规定,为什么许多航班却对此没有重视? 谁来制止超大行李进客舱? 国外的许多机场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制止超多超大行李进客舱。然而在国内的许多航班中,旅客携带超多超大行李登机却成了顽症,尤其是客座率高的热门航线,屡禁不止。许多旅客为了自己方便,往往将行李拿进客舱并堆放在空座位或地板上,导致因飞机遇到强烈颠簸行李飞起砸伤旅客或散落在过道上的事件时有发生。试想,如果发生紧急撤离的情况时,这些行李散落在过道上或紧急出口处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更为不可思议的是,有些机场地面工作人员对旅客将超大超多行李拿上飞机坐视不理。在某航站,三位机场地面工作人员对一位旅客拿着一个150×50×50厘米的超大行李登机竟视而不见,由于机组的干预才得以制止。更为离谱的是,一旅客携带五大件行李登机却没有地面工作人员制止。超多超大行李带进客舱而无法存放在行李架内,会带来很多隐患,一方面会给飞机起降配载数据带来错漏计算隐患,势必影响飞机的起降;另一方面对飞机遇到紧急迫降会带来极大威胁,紧急撤离时客舱准备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将所有浮动物品固定好,紧急出口处和过道上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品。如果客舱里行李过多过大,易散落四处。放在坐椅或地板上的行李在颠簸时易抛砸伤附近的旅客。况且,民航运输管理条例也明确规定每位乘机旅客可随身携带的行李数量,因为客舱行李架的空间是有限的。 安全教育盲区导致安全意识淡薄 在机场和民航对员工的岗前培训和业务学习中,目前民航职工安全培训仅限于本职工作内的专业知识,对本职工作以外、但又与安全紧密相关的知识了解甚少,形成一种飞行负责飞行安全,地面负责地面安全,机务负责维修安全的错误观念。殊不知这种错误的认识和有限的培训内容给民航埋下极其危险的安全隐患。停机坪外场工作车加速行使在飞机引导车前面,工作人员在飞机下吸烟,在停机坪上溜滑板车运动等以及其他严重事件时有发生。在客舱安全知识方面许多人知之甚少。在某航站,一地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亲友将一台34寸的电视连同纸箱搬进客舱里,被机组制止住;另一个航班,一机务人员用一专业纸箱装了一箱水果,包装完好,欺骗机组说是托运航材,在安全员强烈要求开箱检查后被拒绝登机;更有甚者,一地面服务人员因某航班起飞时间已到,为了保正点,嫌客舱里的超多行李托运麻烦,竟然怂恿旅客将行李堆放在紧急出口空置处,乘务员对其严厉批评后才得以制止。这类情况给客舱安全构成的威胁是非常严重的,也说明对员工的安全教育盲区给民航带来很大的隐患。 要航班正点还是要安全? 目前,很多航空公司都把航班正点作为服务工作的重点来抓,却忽略了一些安全的重要性。近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保航班正点,机场工作人员急忙将旅客安排登机,然后急忙催促乘务员关舱门,在客舱过道里仍站着许多没有找到位置的旅客的同时,飞机已经滑行起飞。试想,如果飞机在滑行过程中遇到紧急刹车,在狭小拥挤的过道上站立的旅客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小心驶得万年船”,人命可是关天大事,难道一定要有了惨痛的教训后,才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吗?警钟还需长鸣!
(廖荣南 王圆成)
|
|